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 > 正文

汉字风云会:趣力十足的网络公开课

来源:搜狐2017-09-30 13:41:32

文丨居龙见

进入Q3季,国内卫视的文化综艺类节目越发火爆起来。文化综艺风口起风了,但同时不免让人担忧:会不会又是一阵风?

当关心这个问题的家长们和社会各界人士留意到《汉字风云会》这档节目时,一切隐忧似乎都如汤沃雪般消解了。从这档节目里,人们不仅看到其保留了以往汉字类综艺节目的优点,而且根据受众与当下网络学习的需求加以改进;不再钻一味刁钻冷僻的死胡同,而是更讲究实用与适度的合理搭配。这档推陈出新的节目背后,节目制作方的用心更值得各方关注:做文化节目要避免浮躁一阵风,就得学会坚守,只有冷眼观察繁华背后的得与失,才能更好地把一档文化综艺节目做深做透。

《汉字风云会》节目播出期间,平均收视率稳居卫视同时段排名前三,说明汉听类节目不同于其他娱乐综艺节目之处:这种节目更在乎的是细水长流式的精耕细作,其需求是长期持续的。同时也说明汉听类节目在流程设计、内容电视化表达方式的创新等方面仍大有潜力可挖。

咂摸出生动有趣需要长期的坚守

有一种让人感动的执着,叫坚守。

对于首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等文化综艺节目的制作方来说,他们更明白坚守意味着什么。首先,坚守不是守株待兔,呆在原地吃老本,而是要在保留既往节目优势的基础上,守正出奇,好比歌手飙了个高音,观众要看看你是继续拉高音量还是狼狈收场?其次,要守得住就得突破前期观众形成的“受众铁幕”,打破他们对于汉听类节目形成的固化刻板印象,开拓出别有洞天的新的细分节目类型。从节目暑期收视率来看,他们毫不意外地做到了这点。

《汉字风云会》的成功首先体现在生动有趣的互动环节的设计方面。节目流程上,每次有来自不同地域的两只战队各派出一名选手对阵,小选手刚上场,主持人都会根据提前了解到的该同学的日常特点简单交流几句,这简单的开场白就蕴含了丰富的信息量:主持人提到同学生活中的小细节,可以抚平他们上场后的紧张情绪,让他们以平常心答题,同时小选手经常有超萌的对答引来全场观众笑声。如一个贵州小选手讲到他被同学攒卷子“玩”,让他以为是老师留的作业,骗了三次以后才发现。互动有趣还体现在“添添乱乱”这两个开心麻花演员现场“捣乱”的新鲜设计上。每当出了跟美食有关的题,“添添”总要感慨一番太不人道了;两人每次针对题目“捣乱”的说辞还很有迷惑性,又很搞笑。如针对“通缉”这个词,乱乱认为第二个字是“缉”,因为抓坏人肯定要用绳子的,而添添认为应该是“辑”,因为没有车怎么抓坏人。看似简单的逗场其实都是两人台下绞尽脑汁思索的结果。这个组合的出现带活了现场气氛,冲淡了紧张的竞技现场参与者的心理紧张,也很符合低龄儿童受众快乐学校的心理认知特点。

《汉字风云会》的成功还体现在其引入了出题机器人“咪咕”。这一高科技符号的出现给节目流程的转换及受众视觉的转移增加了灵动性。细长脖子加两个大眼睛的萌外表像只大蜻蜓,青少年儿童没有不喜欢的。而且咪咕还会适时根据题目的难度进展告诉大家不要紧张,从而增加了受众对它的悦纳度。当准备出“通缉”这道题时,它甚至跟主持人开起了玩笑“要来抓你了”。由于咪咕的出现,本来出考题这一令大伙头疼的场景也增加了很多意趣。

《汉字风云会》的成功,还在于这是一种新型的广覆盖的网络公开课。节目并不避讳满足当下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功利性需求,因为语文教学中汉字识读其实是比较枯燥的环节,而这档节目安排在暑假期间,表面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实是帮助家长从塞满学生暑假的各种培训班手里抢到宝贵的家庭学习时间。每次节目学生能学到十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十几个日常生活用字,还有25个文雅好词,一共50个词。正如有看了节目的语文教师给制作人关正文的微信表示的:“节目看与不看,一开学就看出来了”。节目现场邀请到的裁判与嘉宾都是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他们的现场解读让受众领会到每个汉字背后的故事,领略了一般课堂上感受不到的汉字之美。比如专家讲“盥洗”的“盥”,表示是古代贵族伸出手来冲水,下面有人拿盆接着,因此上面的四短横笔划不能少。这档节目的出现,让很多家长感受到久违了的与孩子共同学习进步的家庭氛围。以往家长总是掏高价送小孩去参加补习,表面上让自己心安理得地偷懒,实际隔断了这种两代人共同沟通的精神渠道。

这档节目的广覆盖还体现在节目本身强烈的文化担当的使命感。制作方特意制作了认识易错字的短视频,已经离开学校的年轻人频频在朋友圈转发,调侃要回炉上小学;家长们也在节目官微下面贴出自己答题的照片。每次节目开头小朋友们激情呼喊的口号“比不过熊孩子,重新上小学”,真正击中了人们的痛点,让社会各界都开始认识到汉字学习与正确使用的重要。

青少年欢迎是节目制作最大动力

节目好与不好,受众最有发言权。而作为《汉字风云会》最精准受众的青少年,其对节目的积极参与,是对节目制作水准最好的背书。

9月7日这期节目中有个细节,主持人问来自西安的一个女孩,为什么爸爸不想让她来参加节目。女孩表示,爸爸怕她太累不想让参加,她反问爸爸全年级的同学都参加,我做了很多准备为什么不参加,我要展现五年级同学的风采。节目组在制作过程中也时刻注意发挥小同学的参与热情。制作人关正文透露,一次开机饭时开始大家都规规矩矩很拘束,他就通过开玩笑等调动气氛,让大家热烈互动,虽然场面似乎有些失控,但小选手们的参与指数明显提升。

每次选手的开场白实际也是当下小学生精神风貌的一次展示。有心的各界人士可以从这档节目管窥这些可爱的05后的所思所想。如主支持人介绍一个女孩每天都要跑两公里,引起现场一片赞叹之声;还有个浙江的小选手如数家珍地介绍现场《富春山居图》的来历;来自山西的小选手则跟“添添”互动,说自己会做哪些菜;有个女生家里的手电筒是损耗率最高的,因为经常晚上打着手电筒偷偷看书。从这些细节看出这些小选手各自的特长与喜好,他们身上的优点对收看电视的同龄人无疑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在场与不在场的家长也可以据此反思自己的孩子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汉字风云会》作为汉听家族的接班人,其难易程度与参与者年龄的重新调整也是为了增加节目的吸引力。此前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由于多为初中生参赛,不少人为此准备了很长时间,由于这个年龄段学生记忆力强,题目越出越难,节目制作方时时担心题库被击穿。由此也导致题目越来越冷僻,成了少数人斗法的舞台,受众参与热情受到打击。《汉字风云会》吸取这些经验,打开内容展现的新思路,不再走生冷怪僻这条单行道,重在讲究实用,这一“回挡”适合当下社会的实际学习需求,更易为受众所接纳。

节目中也有港澳台等地区组团参赛,每当有本方同学上台答题,下面的同学双掌合十,不停地祈祷,憨态可掬。这些地方的小学生参赛,本身就说明了汉字文化的辐射力越来越强。通过与内地同龄人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这些同学增加了了解与运用汉字的新渠道,对汉字的感悟无形中增强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心力。

抛给成年人的一道思考题

《汉字风云会》不只是搅动了少年儿童的汉字江湖,这场风云也波及到成年人的“势力范围”。曾几何时,作为家长的成年人把识字作为儿时记忆的标配早早锁到了内心的最底层,心安理得地把认字识字的任务交给了下一代。实际上,根据节目制作方调查显示,目前五年级参赛者的书写水平与大多数成年人持平。这一尴尬的现实暴露了成年人在汉字继续教育方面的苍白无力。其实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成年人群体掌握的母语文字可能数量少得可怜。很多人进大学后为了准备出国留学,背英语单词动辄一万两万,但很可能掌握的汉字只有区区数千个。《汉字风云会》让成年人意识到,长期潜意识中过分重视英语等学习,欠下了母语学习太多旧账。

现在到了还旧账的时候了。实际上作为05后等年龄段的家长读书时所学的汉字基本以满足日常使用为限,而且在提倡学习英语的氛围下很多人不经意地把母语学习弃若敝履,对包括汉字在内的母语学习冷漠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实际上,西方国家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学习都极为重视,很多人从小学习拉丁文等多种文字,他们所接受的语言文字训练不仅基本功扎实,而且比较多元。语言看起来只是日常使用的工具而已,其实语言更是连接从小到家庭、社群大到民族国家的精神纽带,一个婴儿张口说出的第一个单词是中文还是英文,可以说决定了这个人未来生活的基本形态与文化底盘何在。就像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器官实际可能一无所知一样,我们对每天使用的汉字其实所知甚少。

与西方人相比我们感到惭愧,面对老祖宗留下的巨量丰厚的汉字文化遗产,我们能使用、调度的汉字资源更是令人汗颜。从四书五经及各种字书可以看到,古代生活虽然没有今天这么复杂,但是对日常生活中各种事物都规定了非常丰富的名称,比如马牛羊等动物,根据毛色、大小及形态等的不同可能有几十种叫法,这种日常语汇的丰富令人称奇。而我们当今周遭社会似乎远比古代复杂上百倍不止,但我们使用的词汇却极度贫乏,以至于只会经常利用那些网络用语玩玩文字的游戏。同时由于繁体字的废止,导致我们与传统文化连接的主要桥梁处于断裂状态,我们手头的那点汉字已远远无法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

因此,《汉字风云会》节目的播出,正是成年人与孩子共同学习方块字的一个难得契机。当然,这不是说《汉字风云会》已经没有改进的余地。作为一档细水长流式的文化综艺节目,制作方还可以从内容分层与表达形式方面进行多种创新。人生识字糊涂始,每个文字背后都是一长串故事,如果能借用丰富多变的动画等表现手法,把一个汉字从甲骨文到篆书、隶书再到楷书的演变过程表现出来,并且把这些文字不同时期的“马甲”设置成游戏中升级打怪的方式展开竞技,必会极大激发学生对汉字学习的热情。如我们今天极力分别的亨、享与烹实际上在古代都是同一个字,节目中考到的“绵”与“棉”是古今字的关系,以前用丝织品只有“绵”为正字,魏晋以后从日本等进贡棉织品,逐渐出现“棉”字,直到元明棉花大规模种植,“棉”才与“绵”分道扬镳。另外一个可以改进的是,可以考虑增加对汉字实际运用的考察,如从丰富的古代文献中选取汉字的不同使用场景,让选手根据语感猜测不同词语组合的意思。因为目前的节目纯粹考察记忆的成分偏多,而对语感的考察却很少。

当然,任何对既有节目的改进,都需要有制作成本、场景设置、语料选用及是否适合目标受众等多种现实因素考虑。电视或网络文化综艺节目如何充分利用好当下互联网及影视制作资源所能提供的各种工具组合,将现有节目蕴含的文化价值及审美价值发挥到极致,是值得各方思考的一道必答题。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