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正文

“种自己的花,办自己的刊,爱自己的小宇宙”

来源:中国作家网2023-08-07 08:29:04

8月2日,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中国作家网承办、《河南思客》编辑部、河南省老君山文旅集团协办的2023年全国文学内刊工作会议在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8家文学内刊主编、骨干编辑与会。在座谈会上,内刊编辑就如何激发办刊活力、提升刊物品质、刊物发展前景等议题,根据各自办刊经验踊跃交流,分享心得,共同探讨新时代文学内刊健康发展新路径。

分组讨论

依托地域文化 加强阵地建设


(资料图)

在基层文学人口大面积增长的今天,如何向民间深处吸氧,让刊物成为涵养本土文学的湿地和灌木带,文学内刊做了不少尝试和探索。在办刊特色上,不同省份的内刊根据地域特征,充分开展刊物根据地建设,始终坚持感受时代脉搏,突出地域特色,推介重点作家,展现了地方文学的风候和地貌。

河北保定的《荷花淀》正视内刊面临的诸多历史和现实困难,与当地党委、政府部门积极沟通,获取支持;重视发挥以文学力量滋养地方文化的强大作用,先后举办19届迎春诗会,设立文学奖和17家采风创作基地,将内刊工作特色融入党委政府工作,激发了工作动力,为文学内刊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借鉴。《山东写作》积极摸索胶东作家群创作与文艺评论“两条腿”走路,互为支撑,准确定位内刊在繁荣地域文学中的召唤、组织、引导等作用,鼓励和扶持了大批作家作品。

陕西《秦都》立足咸阳,放眼全国,在关中文学沃土滋养下,坚持创新特色,适应出版和阅读新变化,调整版面页码,突出地方文化元素,举办一对一改稿会、作者编者读者座谈会;开展正能量主题征文、双年奖颁奖等;并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刊物赠阅范围;坚持开设“中国作家网原创作品选”栏目,从文学风格、文化特色和受众推介不断提高办刊质量,进一步提高刊物影响力,擦亮陕西文学内刊品牌。

有着42年办刊史的《敕勒川》多年来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编辑部严格落实期刊的“三审三校”制度,切实履行意识形态责任制。同时,立足于乌兰察布市本土文化,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培养和扶持来自各行各业的文学人才,为当地的文学艺术事业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

《梵净山》《桃花源》《西凉文学》《吕城》等内刊在标识度建设上,开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传承文化基因,保持本土鲜度、传导本土温度、凸显本土维度、传播本土风度,以富有地域风格的设计和内容、鲜明的办刊特色一次次擦亮人们的视野,成为涵养地方文脉、培育地方作家群最直接、最有力、最具标识作用的文学载体。

正如《荷花淀》主编王淑彦所说,在新媒体极速海量信息的冲击下,文学内刊必须靠丰富而鲜活的内容取胜。作品有抵达人心的力量,穿透历史、连接未来、给人启迪。当然,文学内刊还应适应形势,不断创新传播方式,以适应当下读者的需求。

现场交流经验

构筑精品栏目 培育新人作者

内刊作为基层重要的文学平台,吸纳了众多热爱文学的读者与作者,发掘优质作家资源,培育有潜质的青年人才,为当代文学输送新鲜血液,不仅对投稿作者是一种鼓励与鞭策,也使内刊本身形成了广泛的文学凝聚力。

《今朝》充分利用文学精品扶持杠杆、依托“推荐”“发现”栏目和发挥“未来作家文丛”育苗阵地;开辟了“名家”“红土”“客家”“钩沉”栏目。《昭通文学》《格桑花》《四川散文》分别设立“野草”“格桑花”文学奖、四川散文奖;《上风》建立文学社和申报“文学之乡”;《桃花源》开展“重点作者写作训练营……各地文学内刊以多种方式打造精品栏目,为作者提供发表和推介的平台。

河北馆陶县的文学内刊《陶山》创刊10年来,注重发挥每月举办文学活动的号召力,通过改稿交流培养新人,开展主题征文,结集《陶山》十年大事记,组织作家建书屋、进校园,争创文学之乡,支持地方文化延伸。《堵河》编辑坚持与作者互动,不懈跟踪老作者,及时约稿鼓励创作;同时发现新作者,提出稿件修改建议,维系刊物与作者群体的紧密联系,为作者答疑解惑,建立良性沟通,发挥好刊物的团结和引领作用。

隶属于甘肃武威市作家协会的《西凉文学》是靠热爱文学的文学创作者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因时而生的一份纯文学刊物。秉承“有好稿,我们就上;有作者,我们就推;有阵地,我们就守”的办刊理念,面向基层作者,倾心扶持本土作者,现已出刊146期,30余位作者以此为平台走向省内外。《西凉文学》首创者、前任主编李学辉等人20余年来未领取过编辑费、稿费等,以无偿奉献之精神,包容宽厚之胸怀,全力打造作者作品为己任。

这些举措团结凝聚了本土作者,极大地涵养了本土文学生态。一批批地方中青年作家以文学内刊为起点,拔锚起航,抢滩登陆各大报刊媒体与平台,不断走向全省乃至全国。

讨论热烈

部分文学内刊

探索传播模式 推动文化融合

内刊不仅仅是文学内部的事。全媒体时代,文学内刊不能仅停留在纯文学里孤芳自赏,更要从顾影自怜中走出来,积极拥抱现代传播方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提升刊物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参与度与存在感。

协办单位《河南思客》主编杨海燕介绍说,近年来,《河南思客》编辑部在创新作家团队建设的基础上,注重围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探索栏目创新。为签约作家开辟专栏外,还设立“诗书画中的二十四节气”专题,以散文、诗歌、书法、摄影、朗诵等多种文艺形式呈现中国传统节气和文化之美,已持续8年。此外《河南思客》在多年办刊中积累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经验,与《大河报》合作开辟“大河报·河南思客”专栏;与出版社合作出版《河南思客年卷》,结集出版签约作家文丛。经过9年努力,《河南思客》已建成较有影响的文学平台和阵地,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潮州市文学内刊《韩江》整合全市各类文学组织资源及文学力量,把办刊与作协工作结合起来,及时掌握地方文学创作的整体情况,针对地方文学创作的短板采取有效的措施。如针对潮州小说创作薄弱,争取社会力量给予资金支持,开展主题性小小说创作,并促成小小说学会的成立,挖掘和培养地方小说创作人才;让重点作者参与约稿、编辑、校对等工作,设置“县区文学”“院校文学”,提高地方作者的参与度。济南《历山》找准内刊与作协工作融合点,服务地方党委思想文化工作方向,扶助本地作家,调动专兼职编辑热情,奖励优秀作品,挖掘文学新人,重视网络作品,沟通企业合作,解决了内刊为谁办、谁来办、怎么办问题。

近年来,《红棉》以“世界读书日”“深圳读书月”等为契机,进学校、社区、企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读书会、经典诗词朗诵会、好书推介、赠书活动、名家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营造浓厚文学氛围。同时注重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横岗眼镜是深圳首屈一指的特色文化产业,《红棉》以刊物为引子,创立“深读城市”文化论坛,2020年,作家王威廉受邀到横岗参加论坛后,以横岗眼镜为题材创作了中篇小说《你的目光》,并成功改编成影视作品。《红棉》主编阮雪芳表示,让文学艺术到人民中去,才能葆有其蓬勃的生命力。

在交流办刊经验和成绩的同时,各刊物负责人还积极呼吁寻求政策上更有力的支持,为办刊争取广阔空间与机会。内刊编辑们同时建议,为了更好地提升文学素养,强化理论学习,希望能够开设鲁迅文学院内刊编辑研讨班,或建立常态化内刊编辑短期培训机制。

刊物是有“声相”的,置身于喧嚣滚滚的网络资讯时代,我们同时不要忘了自己脚跟上的泥土、灵魂里的稻花香。在地一方的文学内刊,用自己对文学的赤诚坚守,发出最美的声音。正如《今朝》主编郭玉芳所说:“大家以自己的经历和情怀敞亮地告诉世人——热爱。种自己的花,办自己的刊,爱自己的小宇宙。”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