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至12日,2023华人学者工业工程国际年会暨第十三届全球华人工业工程与物流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举行。这是该校创校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学术会议,参会者约450人。来自全球两百多所高校工业工程系所主任、华人工业工程专家学者和工业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工业工程如何筑基引领数智化转型。
据悉,这一会议源于2011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召开的工业工程系主任会议,十多年来已发展成为工业工程学者的重要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工业工程系所主任和华人工业工程专家学者参加。大会旨在推动工业工程的研究、教学和应用,促进工业工程领域的创新发展,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资料图)
倪明选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
通过跨学科研究实现知识交流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锐意创新,以发展融合学科为特色,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通过跨学科研究,实现了工业工程和其他领域的知识交流和协同创新,有助于推动工业工程领域的数智化转型和创新发展。”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在开幕欢迎词中表示。
倪明选强调,工业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工业工程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本次会议将会成为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为推动工业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陈新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陈新:
广东制造转型升级需求强烈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陈新教授发表了《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分析与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实践》的报告。他简述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讨论了我国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性,再分析了我国制造科学技术现状、优势与不足基础上,指出我国制造强国建设成就显著,但任重道远。同时,他指出广东制造转型升级需求强烈,并针对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需求,简述了工业4.0的基本内涵、主要技术内容与相应的实现方式、装备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基本要求等。
唐立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唐立新:
探讨工业智能的前沿基础研究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唐立新进行了《智能工业数据解析与优化》为主题的报告。他探讨了工业智能的前沿基础研究方向——数据解析,工业智能的核心基础理论——系统优化。以物联网实现的企业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载体,通过多维度智能技术融合对生产过程进行智能感知,根据获得的数据信息,利用数据解析技术对生产与物流过程进行准确计量、诊断和预报,对生产计划、调度、操作和控制进行优化决策,从而达到智能工业系统的最大效率和效益。
史建军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佐治亚理工学院讲座教授史建军:
探讨数据科学和数据模态的共同进化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佐治亚理工学院讲座教授史建军以《数据科学与多阶段制造过程建模的共同进化》为题进行报告。
他回顾了过去30年中多阶段制造过程(MMP)建模和分析研究的发展历程,探讨数据科学和数据模态的共同进化以及该演化如何推动MMP建模和分析的进步;同时将总结MMP建模和分析的重要里程碑,分析MMP如何随着感知数据模态和数据科学的发展而演变,以及它的实际应用领域,最后还讨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董润桢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董润桢:
以统一框架来定义和衡量“系统韧性”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董润桢以《系统韧性:国家级绩效评估标准》为题做了报告,他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框架来定义和衡量“系统韧性”,介绍了一个关于供应链中断的著名案例来展示“系统韧性”的关键驱动因素,提出一系列恢复函数,其中相关参数与系统韧性的关键特征相关。他以美国“桑迪”飓风的数据为例,应用恢复函数对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电力供应公司的韧性绩效进行基准测试,通过对历史故障数据进行统计检验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效果。
工业工程的数智化转型有何意义:
数智化转型是工业工程领域的重要趋势,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工业工程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工业工程的数智化转型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来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应用路径,为推动数智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