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正文

反诈宣传进社区,讲解诈骗背后的心理学“秘密”

来源:云南日报2023-08-01 07:05:23


(资料图片)

“你不用和我宣传反诈,我绝对不会被骗的。”你是不是也认为诈骗和自己没有关系,绝对不会上诈骗分子的当?电信网络诈骗中,这样盲目自信往往更容易成为受害者。

为进一步讲深讲透反诈知识,帮助群众了解“诈骗心理学”,提高广大群众的防骗意识,7月28日,经开分局局长与社区民警一同走进辖区大新册社区开展“反诈宣传进社区”活动,为社区居民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新式”反诈课堂。

电信诈骗犯罪虽然借助了高新技术,但其本质仍然是具有明显意图的语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诈骗者摸清诈骗对象各种心理需求,把受骗者引入舒适情境中,取得受骗者信任,诱导其做出冲动决策。活动中,授课人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深刻剖析了受害者被骗的原因,一是受骗主体盲目自信,惯于把自己放在强者的位置。不接受任何反诈宣传,甚至有些抵触,自信地认为自己不会笨到被诈骗,听不进民警的宣传和劝阻。就算参加过反诈宣传活动,下载了国家反诈中心APP,依然不把反诈当回事,觉得诈骗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被骗的可能,千万不要以为诈骗离自己很远,要时刻保持警惕之心。二是只要有“需求”,骗子就有“办法”。很多人被骗是由于需求只有骗子能够满足,可能是因为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缺乏了解,或者急于得到某种东西而降低了警惕。杀猪盘的当事人,会长期反复被对方骗,因为只有骗子能够事无巨细地满足受害者的需求,以及对恋爱的所有想象;只想点几下手机就赚大钱,“急需”解决燃眉之急的人,会往骗子的账户交保证金,是因为骗子知道受害者“需要”这笔永远不会到受害者账户的钱。

这堂生动新颖的反诈课,是分局领导与昆明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共同研讨分析的成果,让广大群众认识到人人都有被诈骗的可能,主动学习反诈知识、了解诈骗背后的心理学“秘密”,从而提升反诈意识,做好自己“钱袋子”的第一责任人。

网友点评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