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8月16日,教育部在河南省安阳市中国文字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语言文字战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助力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情况。新闻发布会采取“1+1”的方式,将新闻发布与实地采访调研结合起来,走进“中华字都”河南安阳,让与会者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资料图】
薪火相传,守住中华文明根脉
语言文字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安全资源、战略资源,为了更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教育部、国家语委会同中央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启动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全面系统开展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揭示古文字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深入发掘蕴含其中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介绍,目前已有17家高校和文博单位、42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工程建设,部署重点研究项目近200项,推出了被学界誉为“甲骨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甲骨文摹本大系》,发布了《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故宫博物院藏古文字数字平台、《北京大学藏秦简牍》等重要成果。“我们还召开了殷墟甲骨文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研讨会、古文字与人工智能研讨会等,打造推广普及品牌‘汉字与文明大讲堂’,推进古文字学强基计划实施,建立青年学者联盟,促进古文字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田立新说。
作为传承汉字文化的窗口,我国唯一一家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发布会现场同时也是展览现场,恢宏大气、典雅庄重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宣文馆大厅与“语贯古今 字载中华”教育部、国家语委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建设成果展的精心展陈相得益彰,让记者体验到一场实景式、沉浸式的新闻发布会。
中国文字博物馆副馆长魏文萃介绍了博物馆在面向大众宣传阐释汉字根脉和维系作用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工作,“通过设立历代书法艺术、汉字民俗、字书琼林、字里乾坤等专题展,全面展示汉字对中国人思想观念、艺术精神、宗教信仰、日常生活等方面产生的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中国语言文字贯通古今,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根系血脉;中国语言文字历久弥新,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生动写照;中国语言文字跨越时空,是中华文明统一性的维系纽带;中国语言文字载文促融,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塑造力量;中国语言文字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重要体现。”田立新这样总结中国语言文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和重要载体的5个突出特性。
守正创新,促进语言文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时指出,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如何让甲骨文研究这门“绝学”更好地传承发展?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强调了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的重要性,“甲骨文的数字化保护迫在眉睫,需要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数字摹本、数字拓片等,形成甲骨文保护与整理的新技术规范和标准”。为了助力甲骨文的深入研究,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研究团队于2019年打造“殷契文渊”平台,不仅免费共享甲骨文资料大数据,而且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甲骨自动缀合和计算机辅助考释等功能,为甲骨文研究提供智能化服务。
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赋能。田立新介绍,国家语言资源服务平台汇聚近百项高质量语言资源,打造汉字信息服务、汉字简繁文本智能转换系统等20余项数字化语言服务;中华精品字库工程计划精选100位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代表作品开发成电脑字库,实现书法艺术与信息技术、汉字应用的高度融合,目前已完成颜真卿、柳公权等40款字库产品。
“教育部、国家语委2015年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对我国语言资源进行多模态、全息化、标准化的记录与保存,一期工程已完成全国所有省份1700多个调查点的调查保护,覆盖国内120余种语言和方言,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田立新同时强调了信息技术在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副司长王晖也谈到了利用信息技术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一系列做法:一是打造系列优质精品学习资源,分期分批遴选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籍佳作,邀请名家诵读、讲解和书写,制作7期1.6万分钟的“中华经典资源库”;二是持续构建“数字+资源+服务”集成的语用服务大平台,升级扩容中华经典资源库系统,建设推广普通话、诵读工程、经典资源库等三微一端新媒体平台;三是重点打造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设有语言国情、发展演变、经典传承、语博书屋、语博学堂、语言智能、主题展览等7个主体板块,以及数据库、视听馆、互动体验馆3个资源模块。
今年3月上线的“语博”网页端、7月上线的“语博”移动端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王晖将其特点概括为“形态活、资源活、体验活”。“在‘语博’可以看到会说话、能活动的汉字,还有魔法书、变声器、翻译机、跨时空留声机,以及‘了不起的甲骨文’等交互式、游戏化学习项目。”王晖说。
此次新闻发布会发布的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则谈到了智能技术推动语言生活的深刻变化,上海市教科院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日培深有感触:“生成式语言模型展现了语言与科技的紧密联系,智能语音产品在儿童语言教育中崭露头角。”
立德树人,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如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研究和阐释,将其创新转化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深厚文化土壤?田立新特别强调要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素养,通过全民阅读标准建设工程助力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
“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是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王晖表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师资培训,聚焦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较薄弱的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开展教师经典诵读专项培训,提升教师中华文化素养和经典诵写讲教学水平。二是建设支撑队伍,遴选认定122家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指导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加强中华经典的研究阐释、教育培训、创新传播、活动展示。三是鼓励创新实践,指导各地各校因地制宜用好读书会、诗歌节、国学月等经典阅读抓手载体,开发中华经典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组织特色项目研究实践。
作为甲骨文的“故乡”,安阳市将甲骨文专业研究、课程课题、书法创作等内容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每年组织培训甲骨文骨干教师100名,为甲骨文进校园、进课堂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安阳市副市长常慧芹介绍了安阳市在坚定青少年文化自信、弘扬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方面的三点做法:甲骨文进校园、进课堂,夯实甲骨文教育;书法名家进校园,帮助学生感受书法背后的文化意义;打造“经典诵读比赛”“汉字大赛”等特色品牌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和人文素养。“我们相继建成省、市级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37所,依托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殷墟博物馆等国家级研学基地,全力拓展‘殷商文化和甲骨文’主题研学活动。下一步将继续整合安阳市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让更多的优秀文化成果惠及广大青少年,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贡献安阳力量。”常慧芹表示。
安阳市中华园小学正是常慧芹提到的甲骨文特色学校之一,学校通过校园布置、教师研修、课堂教学、课程建设、社团活动等一系列做法,引导学生“认识甲骨,爱上甲骨,传承甲骨”。记者在调研中感受到学校的甲骨文文化随时随处可见——甲骨文书屋、甲骨文长廊、甲骨文生肖墙,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华娃爱上甲骨文”课程融合语文、体育、美术等多个学科,让学生学习甲骨文书法、拓印等相关知识;“字海书香”“字趣彩泥”“字源甲骨”等社团,满足学生特色发展的需求……“希望甲骨文深厚的意蕴、优美的线条、隽永的历史能够一直滋润学生的心灵。”学校校长张丽娟说道。
中国语言文字见证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演进和发展,也将继续见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愿景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正如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磊所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是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光荣使命,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事业的应有之义。”
《中国教师报》2023年08月23日第1版
作者:本报记者 金 锐